
一、什麽是艾滋病?
艾滋病的全稱是: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症(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 簡稱AIDS),是由艾滋病病毒引起的一種病症。
二、艾滋病的傳染源
艾滋病是一種傳染病。任何傳染病的傳播都必須具有三要素:即傳染源、傳播途徑、易感人群,艾滋病也不例外。艾滋病的傳染源就是攜帶艾滋病病毒的艾滋病患者本身及HIV攜帶者。
1、艾滋病病毒在體內的分布
艾滋病病毒存在于感染者的體液和器官組織內,感染者的血、精液、陰 道分泌液、乳汁、傷口滲出液中含有大量艾滋病病毒,具有很強的傳染性。淚水、唾液、汗液、尿、糞便等在不混有血液和炎症滲出液的情況下含此種病毒很少,沒有傳染性。
2、艾滋病病毒存活的條件
HIV對熱敏感,在56℃下經30分鍾可滅活,50%乙醇或乙醚、0.2%次氯酸鈉、0.1%家用漂白粉,0.3%雙氧水、0.5%來蘇處理5分鍾即可滅活,但對紫外線不敏感。在室溫合適的液體環境中可存活15天以上。
3、艾滋病病毒的分型
1986年,國際病毒分類委員會將這種病毒統一命名爲“人類免疫缺陷病毒”(英文縮寫爲HIV)。就在艾滋病病毒被正式命名的同一年,在非洲又發現了第二種艾滋病病毒,專家們認爲該病毒是以前發現的艾滋病病毒(HIV)的變種,將其稱爲HIV-2,而把先發現的HIV稱作HIV-1,以茲區別。
三、艾滋病的傳播途徑
艾滋病主要用過三種途徑傳播:性傳播,血液傳播和母嬰傳播。
1、性接觸傳播
性接觸傳播艾滋病病毒存在于感染者的精液及陰 道分泌物中,通過性交(包括正常性 交、肛 交及口 交)的方式在男性之間、男女之間傳播。在世界范圍內,感染艾滋病病毒的成人每10人中有9人的感染是通過性 交傳播的,性 夥伴越多,感染艾滋病的危險也就越大。患有性病的人與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性 交時很容易傳染上艾滋病病毒。
2、經血液傳播
主要是通過輸入被艾滋病病毒汙染的血液及血制品或使用了被艾滋病病毒汙染而又未經嚴格消毒的注射器、針頭而傳播。也可以通過使用受汙染而又未經嚴格消毒的針器紋身、穿耳、針灸、與患者和感染者共用剃須刀、牙刷等傳播。
3、母嬰傳播
母親是艾滋病患者或感染者,在懷孕、分娩過程通過血液或産后通過母乳將艾滋病病毒傳播給胎兒或新生兒。已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婦女生育的孩子有1/3可能會從母體感染艾滋病病毒。大部分帶有艾滋病病毒的孩子會在3歲以前死亡。
四、艾滋病的易感人群
1、同性戀
男性同性戀者,包括雙重性生活者(指既有同性戀又有異性戀者)占全部艾滋病病人的70%~76%。
2、吸毒者
經靜脈注射毒品成瘾者約占全部艾滋病病例的15%~17%,主要是因爲他們在吸毒過程中反複使用了未經消毒或消毒不徹底的注射器、針頭,而其中被艾滋病毒汙染的注射器具無疑造成了艾滋病在吸毒者中的流行和傳播,使吸毒者成爲第二個最大的艾滋病危險人群。
3、血友病患者
第三大易感人群爲血友病患者,其之所以易感染上艾滋病,因爲血友病是一種因體內缺乏凝血因子Ⅷ而得的疾病,如果不輸入外源性凝血因子Ⅷ,則病人可以在受輕微外傷后就流血不止。
4、接受輸血或血液制品者
除了抗血友病制劑外,其他血液與血液制品(濃縮血細 胞、血小板、冷凍新鮮血漿)的輸注也與艾滋病的傳播有關。
5、高危人群有性關系者
與同性戀者、血友病患者、受血者、靜脈吸毒者等高危人群發生性關系都可能染上艾滋病。
五、艾滋病主要症狀和體征
艾滋病的臨床症狀多種多樣,一般初期的開始症狀象傷風、流感、全身疲勞無力、食欲減退、發熱、體重減輕、隨著病情的加重,症狀日見增多,如皮膚、粘膚出現白色念球菌感染,單純疱疹、帶狀疱疹、紫斑、血腫、血疱、滯血斑、皮膚容易損傷,傷后出血不止等;以后漸漸侵犯內髒器官,不斷出現原因不明的持續性發熱,可長達3-4個月;還可出現咳嗽、氣短、持續性腹瀉便血、肝脾腫大、並發惡性腫瘤、呼吸困難等。由于症狀複雜多變,每個患者並非上述所有症狀全都出現。一般常見一、二種以上的症狀。按受損器官來說,侵犯肺部時常出現呼吸困難、胸痛、咳嗽等;如侵犯胃腸可引起持續性腹瀉、腹痛、消瘦無力等;如侵犯血管而引起血管性血栓性心內膜炎,血小板減少性腦出血等。
1、艾滋病的臨床症狀特點
(1)發病以青壯年較多,發病年齡80%在18-45歲,即性生活較活躍的年齡段。
(2)在感染艾滋病后往往患有一些罕見的疾病如肺孢子蟲肺炎、弓形體病、非典型性分枝杆菌與真菌感染等。
(3)持續廣泛性全身淋巴結腫大。特別是頸部、腋窩和腹股溝淋巴結腫大更明顯。淋巴結直徑在1厘米以上,質地堅實,可活動,無疼痛。
(4)並發惡性腫瘤。卡波西氏肉瘤、淋巴瘤等惡性腫瘤等。
(5)中樞神經系統症狀。約30%艾滋病例出現此症狀,出現頭痛、意識障礙、癡呆、抽搐等,常導致嚴重后果。
2、艾滋病的早期信號
據國際研究和臨床經驗,在艾滋病發病前1-4年內,大多數艾滋病患者都會單獨出現口腔症狀。與HIV感染密切相關的口腔病變有以下幾種:白色念珠菌病、毛狀白斑、牙周病、卡波濟肉瘤等。
3、艾滋病病毒感染初期症狀
有相當一部分人在感染HIV病毒后,可以在長達十年之內沒有任何明顯症狀。但其血液、精液里還是含有病毒。期間如果發生危險性活動,將會把病毒傳染給性伴。所以沒有症狀不一定沒有受過感染。
以下是一些HIV感染后的初期症狀及其發生率。這些症狀通常在感染后2-4周內出現。平均要在3個月之后才能由驗血證實感染。所以如果你最近有過危險性活動和其中的幾個症狀,請一定找醫生:
(1)持續低熱(93%)
(2)疲乏(90%)
(3)原因不明的喉炎(70%)
(4)體重突然下降10%以上(70%)
(5)頭痛(60%)
(6)惡心(60%)
(7)肌肉和關節痛(60%)
(8)夜間盜汗(50%)
(9)持續腹瀉(50%)
(10)皮疹(40%)
4、艾滋病發展的四個階段
從感染艾滋病病毒到發病有一個完整的自然過程,不是每個感染者都會完整的出現四期表現,但每個疾病階段的患者在臨床上都可以見到。臨床上將這個過程分爲四期:急性感染期、潛伏期、艾滋病前期、典型艾滋病期。
確診艾滋病不能光靠臨床表現,最重要的根據是檢查者的血液檢測是否爲陽性結果,所以懷疑自身感染HIV后應當及時到當地的衛生檢疫部門做檢查,千萬不要自己亂下診斷。
5、艾滋病的窗口期
(1)什麽是窗口期?
艾滋病毒進入人體后,需要經過一段時間血液才會産生艾滋病毒抗體,在此期間抗體檢測呈陰性,這段時間即爲窗口期。感染者體內的hiv數量會在這時達到一個峰值,傳染性極強。急性感染期也出現在這段時間。目前國際公認的窗口期是6個月,但隨著檢驗方式的進步,窗口期已經大大縮短。
(2)窗口期有多長?
關于窗口期到底有多長的問題,目前醫學界存在很多爭論,有說6-8周的,也有說3個月的,最保守的說法是6個月,國內比較認同的說法是3個月。
(3)窗口期如何計算?
窗口期的計算應從高危行爲之時或是接受輸血之時算起,也就是說,如果你是1月1號發生高危性行爲或是接受輸血,那麽,你接受抗體檢測的時間應該是從1月1號算起6周后,也就是2月12日。
六、艾滋病的診斷標準
1.HIV感染者
受檢血清經初篩試驗,如酶聯免疫吸附試驗(ELISA)、免疫酶法或間接免疫熒光試驗等檢查陽性者,再經確診試驗如蛋白印迹法等複核確診者。
2.確診病例
①艾滋病病毒抗體陽性,又具有下述任一項者,可爲實驗確診艾滋病人。A.近期內(3-6個月)體重減輕10%以上,且持續發熱達38℃1個月以上;B.近期內(3-6個月)體重減輕10%以上,且持續腹瀉(每日達3-5次)1個月以上;C.卡氏肺囊蟲肺炎;D.卡波西肉瘤;E.伴有明顯的真菌或其他條件致病菌感染。
②若抗體陽性者體重減輕、發熱和腹瀉症狀接近上述第1項標準,且具備以下任何一項時,可爲實驗確診艾滋病病人。A.CD4/CD:(I4/I5)淋巴細胞計數比值<1,CD4細胞計數下降;B.全身淋巴結腫大;C.伴有明顯的中樞神經系統占位性病變的症狀和體征,出現癡呆、辨別能力喪失或運動神經功能障礙。所以有的專家建議把艾滋病改爲進展的HIV病,這樣對治療和預防更有積極的意義。
七、艾滋病的治療
艾滋病的治療一般都是對症治療。原則是:增強免疫功能、抗感染、抗腫瘤、抑制或殺滅病毒等。
1.支持療法、盡可能改善AIDS患者的進行性消耗;
2.免疫調節劑治療;
3.抗病毒制劑。
八、艾滋病的預防
1、預防艾滋病10條基本常識
(1)艾滋病是一種病死率極高的嚴重傳染病,目前還沒有治愈的藥物和方法,但可以預防;
(2)艾滋病主要通過性接觸、血液和母嬰三種途徑傳播;
(3)與艾滋病病人和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接觸不會感染艾滋病;
(4)潔身自愛、遵守性道德是預防經性途徑傳染艾滋病的根本措施;
(5)正確使用避孕套不僅能避孕,還能減少感染艾滋病、性病的危險;
(6)及早治療並治愈性病可減少感染艾滋病的危險;
(7)共用注射器吸毒是傳播艾滋病的重要途徑,因此要拒絕毒品,珍愛生命;
(8)避免不必要的輸血和注射,避免使用未經艾滋病病毒抗體檢測的血液和血液制品;
(9)關心、幫助和不歧視艾滋病病人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是預防與控制艾滋病的重要方面;
(10)艾滋病威脅著每一個人和每一個家庭,預防艾滋病是全社會的責任。
2、個人預防艾滋病的針對性措施
防母嬰傳播
(1)婚前體檢應化驗艾滋病病毒抗體。
(2)已經感染上艾滋病病毒的婦女要避免懷孕。
(3)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婦女如果懷孕,應考慮作人工流産。
(4)感染艾滋病病毒婦女生産的嬰兒,不論其血液中的艾滋病病毒抗體是否陽性,都不應由産婦本人哺乳。
防性傳播
(1)潔身自愛、遵守性道德是預防經性途徑傳染艾滋病的根本措施。
(2)青少年和未婚者不要有婚前性行爲或濫交。已婚者不要有婚外性行爲。不參與賣淫嫖娼和同性戀。
(3)正確使用質量合格的安全套(避孕套)可以大大降低感染艾滋病的危險性。
防血液傳播
(1)絕對不可嘗試吸毒,已有毒瘾的人必須立即戒毒,因爲靜脈注射毒品最容易引起艾滋病病毒傳染,而吸毒者很容易接受經靜脈注射毒品的吸毒方式。
(2)在必須接受輸血時,事前一定要了解血液來源是否安全。當患者本人不能這樣做時,家屬一定要重視了解情況。
(3)不注射可用可不用的血液制品。
(4)參加無償獻血,不可到非法的地下采血點去 賣 血。
(5)了解自己的孩子在接受計劃免疫注射時,是否做到一人一針一管,拒絕接受數人合用注射器或針頭的預防注射。
(6)在去醫院或診所接受拔牙或其它口腔治療、注射、針刺治療等時,必須了解這一醫療機構是否認真執行消毒措施。
(7)能服藥治療的就不打針,不論是皮下、肌肉或靜脈注射都應盡可能避免。
(8)不到消毒不嚴格的理發館、美容院去理發或美容。理發、美容的刀具、針具如不消毒或不嚴密消毒,也有可能在刮臉、穿耳、紋眉時傳播艾滋病病毒。
(9)浴池的修腳刀必須徹底消毒,否則也可能引起艾滋病病毒感染。浴室內的溫度和濕度均適宜于染有血液的修腳刀上的艾滋病病毒的生存。
(10)電動剃須刀、刮臉刀不要互相借用,因爲刮臉、剃須時經常會使面頰皮膚發生輕微擦傷。
(11)牙刷必須每人自備自用。刷牙時出血的現象是經常發生的,有牙龈炎時出血更多,所以不能共享。
(12)不要紋身。紋身針刺破皮膚有可能造成艾滋病病毒感染。
(13)救護流血傷員時,要設法不讓血液直接沾染自己的皮膚,尤其是在自己身上發生皮膚破傷時更應重視。可以用衣服、塑料單來隔開傷員。
(14)醫生、護士、化驗員在爲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或艾滋病人服務時,要嚴防手術刀、注射用針頭損傷自己的皮膚。
(15)在可能因劇烈沖撞而引起皮膚損傷流血的體育運動中,應該了解對方是否已感染艾滋病病毒。
(16)不要打架斗毆。打架斗毆雙方難免流血,完全有可能造成艾滋病病毒感染。
ಌಌಌಌಌಌಌಌಌಌಌಌಌಌಌಌಌಌಌಌಌಌಌಌಌಌಌಌಌಌಌಌಌಌಌಌಌಌಌಌಌಌಌಌಌಌಌಌಌಌಌಌಌಌಌಌಌಌಌಌಌಌಌ
關愛生命,遏制艾滋病。拒絕毒品,珍愛生命,預防艾滋病和性病